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凡人的記憶

生命中有沒有哪段記憶,是你怎麼樣也不想再重現的? 我曾經在某個宗教單位工作過。不是為了信仰,也沒有高薪;之於當時的我,選擇這份工作更像是為了不離我想望的目標太遠而做的決定。 總之,我以一個外來的凡人姿態,加入了這個單位。 一開始遇到的,就是溝通問題。 宗教單位使用的詞語不同,又新又俗的我聽不懂也猜不透。開口請教,卻惹來嫌棄的白眼;彷彿覺得我的問題連三歲小孩都不如。後來我找到和我同樣是凡人,但比較有佛緣的同事,才扛過這想不到的第一關。 但接下來並沒有如我想的,關關難過關關過。 我很快發現單位裡奇妙的幾個部分。像是我的主管並不真的是我的主管,我的工作也並不真的全責屬於我,而那些不是我的項目,卻好像才是我應該認真管轄的。於是,在我多次試錯和碰壁之後,我慢慢看清這個單位的問題:資訊管道鬆散、工作權責重疊、人制先於法制。 就在我猶豫於去留之時,某天總是神隱的大主管從山裡直撥內線,在天將晚未晚之際找上我。 電話那一頭,她劈頭就是一陣吼,連珠炮似地丟出了許多某封信件裡的質疑。在質疑與質疑的空隙之間,只容得下我回答是或不是,有或沒有;彷彿與她對話的我不是一個人,而是一面牆;我不需要真的說話,只需要反彈回去她想要聽的答案。 「妳還配做這個工作嗎?一點專業度都沒有。」 我不記得電話最後是怎麼結束的,只知道掛掉電話以後,連隔壁部門的同事都跑來探我。她們眼神裡透露出來的擔心,讓我知道剛才那一切,並不是第一回發生。 但我也無心探詢過往,草草地收拾離開辦公室,奔向停車場。 然後崩潰。 以前只要想起這件事,我都只想盡快揮散記憶。不過這次因為某件事又想起它,也讓我突然好奇起來,想讓它停留久一點,感受一下現在的自己有什麼心情。 說真的,心裡還是不舒服的。但有意識地泡在這種不舒服裡,我才開始看見這幾年某種外人看來很無謂的堅持從何而來。為什麼我總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才能舒心,為什麼我打從心底厭惡頤指氣使的人,為什麼我對職位或成就一點熱情也沒有。 我這種矛盾地想要站在人前、卻又極其害怕被檢視的人,唯一讓自己心安的方法,就是親自走過每一個環節,確認我不管在哪個角度,都不會心虛。 這段經歷也讓我改變了人生的方向。從當時只想著要出國,到後來願意留下來累積;從本來期許成為的通才,變成現在專精教學的發展。沒有這段歷程,我不會為自己投入這麼多;沒有這樣地被打碎,我也不會知道自己可以重塑人生。 現在我知道,一直放不下這段
最近的文章

三個調整讓【零程度線上課】無縫接軌

課程的最後一天,我打破了自己的規矩;既沒有準時下課,甚至還晚了將近20分鐘。 學生們各自完成口頭報告後,竟然依依不捨地發表了學習心得。這是開課前我沒想過的事;原來全線上的零程度班,也能有這麼深刻的交流。 拜這幾年累積的零程度教學之賜,轉換成線上課後,我的教學簡報幾乎不用更動,直接就能派上用場。上課前,我對比了一下線上課與實體課的元素,抓出互動時可能的模樣與需求,做了以下的調整。 1. 改變第一堂課的樣貌 全中文的零程度實體課可以動用全身肢體協助學生理解;一旦換成了線上,老師的武器只剩下頭和手。想要確保螢幕另一端的學生們理解,勢必需要其他技能來輔助。 於是我在第一堂課加入了大量圖示、小段但多次的指令重複,搭配頻繁的輸打輔助確認學生理解。後來幾天的課,這些內容也會不斷出現,直到學生都掌握了才卸載。 2. 融入互動工具 線上課最大的挑戰之一在於互動。尤其是講求高度交流的零程度語言班,沒有說話或互動的機會根本就死路一條。 儘管現在有部分簡報軟體能嵌入互動功能,但多數都以聽講型互動為主;如果要天天用競賽型工具,又會過度刺激而提早學習疲乏。 最後,我選擇了實體紙筆和Google提供的白板Jamboard作為搭配。實體紙筆用在個別能力確認,Jamborar則用在小組討論和練習。偶而搭配LINE的傳訊功能,整堂課運作起來,一點也不輸實體課的活絡。 3. 調整段落節奏 線上課的長度和實體課一樣,但長時間面對單一螢幕,其實是更容易疲勞與分心的。我的作法很簡單,就是把原本實體課的教學段落切八段。比方說,以前設計20分鐘的生詞教學,轉到線上就改成10分鐘的教學搭配5分鐘的練習。要是發現學生出現疲態,就插入動手或動口練習。 為了能夠即時在課中變速,我花了一點時間額外準備教學材料,也在簡報上做了一點調整。當時有同事擔心我這樣做是否會影響進度,但結論是效果更好、進度也如期走完。 全線上的第一班 能夠穩穩地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轉變,其實要感謝十年前在研究所時就開始接觸的遠距教學。從課堂型態的對比、互動技巧的差異到科技工具的更新,每一步走來都是靠體驗與觀察累積的。 或許現在這個世代的轉速飛快,但真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捷徑,就只是不斷練習、並試圖在練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竅門而已。 先這樣了,下一篇來說說線上課的好處。

口說書寫課程設計-從隨便說到好好說

這半年帶了一個特別的日本小班,沒有指定教學內容,也沒有需要達標的進度,算是學生們在正課之餘的持續強化課。由於學生們普遍對用中文表述感到害羞不習慣,因此最早在設計這堂課時,我們就設定好除了書寫,還要兼練成段口說。   在嘗試了幾種不同形式的材料,也漸漸了解學生習性與接受度之後,我找了影片搭配文章的真實材料,選擇以「夢想」做為主題,帶著學生們一步一步往前走。 從月初到現在,差不多算是走完了第一階段;回頭發現原來已經做了不少事,決定先記錄下來,也給有興趣的老師們參考指教。   課室教學步驟 一 前置主題導入  1 從 五月天的歌曲 開始,了解歌詞涵意及想傳達的主題;  2 讀 商周文章 ,透過憲哥的宅男醫師感受夢想與現實的拉鋸;  3 導出歌曲與文章的連結,點明「夢想」主題; 二 內容發展體驗  4 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盲選,並對同學簡述自己的看法;  5 逐次進行,直到問題都答完或學生配對結束為止;  6 攤開所有問題,請學生以口頭報告的角度排出各自的順序;  7 學生個別說明排序原因後,安排分組,輪流進行限時口說;  8 縮短限時重複進行幾次,每次都要給出精簡回饋,畫出重點;   三 重點收束佈置  9 重點總結第二階段的口說表現;  10 佈置寫作任務。 學生觀察與課程發想 這些學生來台灣將近一年,中文程度雖然有所提昇,但不管是口說還是理解能力都不到預期。就我從前段時間的觀察來看,除了學生們本身動機不高,語言環境「太安全」可能是主因。   他們住在同一個地方,生活或學習上有問題,深諳日語的指導者隨找隨來。此外,工作環境裡的同事不是具備高級日文程度,就是道地的日本人;根本沒有太多機會面臨突如其來的中文考驗。   因此,學生們的程度就一直停留在課堂裡的短句或簡單複句程度。而學生們也習慣了這樣的產出;反正在課堂裡不管說出什麼奇形怪狀的中文,老師都能聽懂。    但一直讓學生停留在這種階段而不做什麼,我站在台上都覺得浪費時間。既然要一起上課,那就讓我們試試看能不能從現在這樣子的隨便說,進步到有主題的說,甚至是有邏輯、有系統地說。 至少,這一年得留下什麼讓你們日後能夠想起的。 課程設計的三個提醒 這次的課程設計融合了許多我自己上過的跨領域課程,以及平時看過的文章和影音材料。即便很常設計新課,但從最早預

【教學心得】兼顧學習成效與課程進度的四個策略

先聽說後讀寫是學語言理想的狀態;但在大部分有進度壓力的學校課程中,要如何兼顧學習順序、讓學生學好語言,又能帶著班級跟上整體進度呢?   我自己摸索了幾年,從不知道怎麼帶班到讓學生願意跟著我,從進度難以捉摸到可以調整節奏。中間失敗很多次,最後才驗證出這幾個方法。要是你還在尋找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,或許可以參考參考。   喝杯咖啡,開始囉! 1. 善用教學材料-好菜至少要炒三遍 剛開始教的時候,我常為了做一個語法練習特地做了好幾種學習單。一個心態是想讓學生多學,另一個私心是不想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個偷懶的老師,只拿課本的例子做練習。但教久了以後,我發現 給得多不如學得好 。給學生一個精準的例子,勝過花時間做七八個發散的練習。   一個練習重複做,在母語者的眼裡看起來或許很無聊。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,第一次練習聽和說,第二次練習加上閱讀,第三次練習認讀和書寫;這些技能都包含了完全不同的學習策略,端看老師能不能看出練習中值得翻炒的部分。   目前市面出版的教材多半都有輔助學習的作業本或寫字本,主課本裡也有練習單元,這些都是很好的學習素材。只要稍加調整內容或教學指令,就可以省下大把做無效學習單的時間,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。   2. 建立學習規律-設立障礙組隊破關 不少零程度的學生對自己要學的這個語言一無所知,他們很單純地認為,只要我每天乖乖進教室坐下來,就可以學會這個語言。甚至有些學生既沒有團體學習的習慣,也缺少個人的學習模式。要是再加上各種文化的學習差異,教室裡的學習衝突很可能就因此而起。   因此我會讓學生清楚知道我安排的學習進度和順序。先學生詞還是先學語法、先認寫漢字還是先練習對話;經過前兩週的磨合,學生可以光從我的指令語或投影片裡的某幾張,就能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。我也會刻意設計團體作業或練習,讓學生從中找到彼此合拍的學習夥伴。   不要害怕給學生壓力 ;面對老師清楚但有一點壓力的要求,學生很快會找到與其單打獨鬥,和同學們合作會是更適合的那條出路。 3. 強化技能訓練-哪裡不擅長就治哪裡 學校裡免不了的就是考試。再不喜歡考試的學生(或老師),最少都得面對一個升級考的關卡;考過了就往前進,沒過就留下重修。雖然個別學生的考試結果和老師的教學沒有100%的關係,但作為一個沒有考試天分的老師,還是不想看到學生因為不會考試而吃虧。

想學好中文的朵拉

「這就是為什麼我這麼想學好中文。」   說完這句話,我看見朵拉的眼眶泛紅,吸住的一口氣哽在喉間。    ********************   分班面試裡,我第一次見到朵拉。穿著一件衣領和袖口都扣到最頂端的白色襯衫,搭配典型的外國臉孔和髮色。堅毅卻異常緊張,是我對她留下的第一眼印象。   從這個學校來台灣移地學習的學生,個個都認真又上進。為了達成學習目標,每位學生都不眠不休地唸書。我想起幾個類似朵拉的過去的學生,想著,或許又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學習者。   上課第一天,第一個課間休息時,我忙著記錄學生們的各項能力,耳裡邊傳來她對同學們的嚴正提醒。   「說中文。我們應該練習中文。」   我低著頭笑了。來自同母語國的學生在下課時間使用什麼語言聊天,通常是學生學習動機和成效的觀察點之一。看起來,朵拉只是對這個新環境感到緊張,並不是性格的關係。   然而接下來幾天的課,我發現朵拉的表現遠不及她這個程度該有的樣子。更危險的是,她對自己的要求標準竟還大大高於自己的學習進度。   比方當她讀不出一個字音時,她會皺起整張臉;想不起一個生詞的意思,她會低頭查字典然後開始狂寫;說不好一個長句子,她會嫌棄的對自己大口嘆氣;然後,就陷入愁雲慘霧裡,整堂課都拉不出來了。   如果拿兒童成長來比喻,朵拉就像個跳過爬行直接站立、卻一心想著要參加馬拉松的幼兒。   跟她同行來台或曾經來過的同校同學們,儘管其中也有幾個自我要求高的,但從沒有人像朵拉這麼鞭笞自己過。     到底,為什麼會這樣?        某次下課,我需要提早兩分鐘回教室。人都還沒走進去,就遠遠看見朵拉和同學們聊得熱烈的畫面。   我看著他們,慢步走近;想著或許等會兒上課,朵拉會因此放鬆一點?或許,也會因此多享受一點課堂裡的時光?      「......他說我真的不可能說中文...說我永遠不會學好中文!」   「......他不是只說跟我,也AA、BB、CC......;他說跟每個人都!他說跟每個人:我不能說中文!」   「......所以我要學很好,我要以後用中文說跟他,然後他知道我可能說好的中文!」    「......現在你知道了為什麼我一直努力....這是為什麼我真的想說好中文。」      ********************

運課卡關時的四個調整步驟

您有過這種經驗嗎?想要好好拍下美麗的瞬間,也明明認真用力拍了一陣,結果卻發現還是只留下一堆手抖的照片。   手抖的美景 最近帶的一個班,就給了我這種感覺。   明明學生個個素質都很好,也有意願好好學習,但不知道為什麼,上起課來就是少了一點從容,甚至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。   於是我增加了更多課堂元素,還加入了平常不用的學習輔助,希望提高學生的興趣,掃清學習上的閱讀障礙。但不管我再用力,學生們的反應仍然不如我預期的那麼好。   如果您是我,這個時候會怎麼做呢? 以下是我採取的四個步驟。   1. 放慢節奏 我的上課節奏通常是快講慢練。遇到學生反應不如預期的時候,我會把時間多花在練習上,以方便進行個別解惑。但這班學生理解順暢,卻反而在練習時大卡關;後來我把速度放慢,才發現問題出在閱讀。 原來學生仗著自己的聽力不錯,就算看不懂課文,也死撐著不問不說。到了需要小組練習時,才卡在那裡問同學XX字的意思。我問學生為什麼不問,結果這酷酷的年青人也只是聳聳肩,一副大家都這樣的感覺。 通常我們會以為西方學生比起東方學生更懂得主動發問、爭取自己的權益。但我這兩年發現,被動等待餵食的西方學生其實也不少。老師作為課堂裡的推動者,在沒有得到預期的反應、也沒有學生回饋時,就需要靠自己主動找出癥結所在,並盡早解決。 以前我會把這種能力歸類在經驗和個人對環境的感知力。但認識了簡報教練福哥後,我發現,其實只要在課中或課後花個五分鐘即時檢討、如實記錄,就能有效提高自我觀察與改善的能力。 而 這種能力,正是老師能讓課程變得更好的課室軟實力 。   2. 重新檢視 上課第一天,我就發現學生的個別能力有非常大的落差;兩位學生讀寫速度超快,另外兩位卻連寫好一個字都有困難。口說表現則完全相反,儘管學生們都有華裔背景,但在話語輸出量和速度上,差不多就是外國學生PK母語者那樣殘酷。   在調整有限的選擇下,我只能趁課堂的空閒時間找學生個別詢問。了解學生對這門課的期望是什麼、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什麼階段性的目標。從一對一的討論裡,我可以掌握學生的性格和學習習慣,甚至是從何而來為誰而去。 所謂知己知彼;這些資訊不但有助於設計出更貼近學生需求的課程,更能夠拉近學生和老師的距離。 3. 啟動調整 重

【2019棉蘭】堅毅不移的傳統古城

「妳是我見過最cool的女老師......」 看到某位老師在課後的回饋,我百思不得其解。想著自己到底曾經在哪堂課裡說了哪些話,才會給老師留下這麼特別的印象。 是這樣Cool嗎? XD 直到回台整理照片,才想起第一天在棉蘭上課前,自己穿著正式的講師服,卻在現場脫鞋捲袖,跟現場人員一起排桌椅、測設備的樣子。那個時候,那位老師好像就站在我身邊...... 這幾年去了不同城市與老師們交流,發現海外多半都習慣以聽講式的方式安排座位。偏偏我不擅長這種單人論述的教學,因此每到一個新的現場,就習慣自己動手調整教學空間與工具。只是沒料到場地前一天另有他用,只能等到第一天上課才能更動。 所幸棉蘭這裡的老師多、資源調動也快,一些現場狀況只要反映了,多半都能夠迅速被解決。再加上許多熱心協助的在地朋友與師長,讓我們在相對困難的環境裡完成了又一場精彩的培訓。這種眾人一心、共同克服困難的滋味,正是一件事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 眾人場佈中 棉蘭這個赫赫有名的城市,早在抵達雅加達的第一天就已經不斷被傳頌。人們說,棉蘭的食物蔬果都是最好吃的、棉蘭老師的中文程度是最好的、在棉蘭的學生也是中文說得最溜的...... 我想像著棉蘭應該是個有如林家花園一般的書香府第,然而進入市區後,才發現我的想像過於片面。除了到處可見的閩式建築與華人臉孔以外,棉蘭同時也擁有多元宗教與種族。曾在此地三百多年的荷式建築,如今也成為當地的重要機關或紀念場所。 棉蘭市區建築 因此想當然爾,棉蘭的老師自然也有著多種面向。整體來說,棉蘭老師顯得更沈穩與內斂。即便擁有深厚的文化學識及理論基礎,卻不讓人感覺到學究或僵化。許多次的課程互動裡,我都可以感受到即便是背景各異的老師在發言,他們的身上卻隱隱散發出同一種堅毅自信的特質。 此外,這裡的老師年齡分布也不像前兩站的明顯年輕或年長,而更像是個常態發展的教學圈。多數的老師都如同母語者一般熟練地使用中文交流,不管是跟我或跟當地老師,幾乎都不見因語言而溝通失誤的情形。 看著課上課下的這些情形,想著其他城市友人們讚頌的棉蘭特色,以及當地長輩們訴說過的早前時光......我突然解開了心裡對這裡的疑惑! 課後與老師合照 印尼三十餘年的教學禁令,對全國的華人都起了不小的影響。當時有能力出逃的只能離鄉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