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17的文章

七年之,

上午匆匆出門時,才發現假期已經開始。雖然已經很習慣平假日都有工作,但對於難得連假卻沒有我的份,還是覺得有點慘。好在整天的聽講與導覽行程讓人收穫滿滿,稍稍彌補了前日睡眠不足的疲累。 上午的演講主題是改變,幾個講者分別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敘說了改變這件事。很自然地讓我想到前週參加別開生面的讀書會也下了相同的主題。在那場讀書會裡,一向沒有中籤運的我竟然得到了第二大獎:一個簡單的白底貼花馬克杯。馬克杯上的主視覺,貼著兩個大大的中文字:改.變。 Reading club for the first time @ 2017 改變,這個去年起就一直跳出來的字眼。開始時只是從心裡長出的一個隱晦念頭,到後來幾個微小但確切發生的事件,再到今年以這麼直白的形象進入我的生活。算算時間,才知道原來也已經七年了。 我在10年回到了華語,同時走入了導覽。這兩件需要把自己變身成海綿瘋狂學習的事,讓我在掉進去的頭幾年因此逼出了白髮皺紋黑眼圈;換回來的,是心裡對於渴求專業技能的滿足與挖掘自我潛能的狂熱。每一期全新的班級組合、每一場客製的導覽內容,都是一次次對自己能力的挑戰與證明。即便曾經連續一百多天都沒有休息日,我仍然樂此不疲。 一直到15年,這兩件事不約而同出現了岔點,讓我有機會轉了個彎。教學上,我從教學生說華語,到教老師怎麼教華語,還有了幾次規劃課程的機會;導覽上,我從保護周到的館內場域走上處處是虎口的馬路,開始我在大街小巷張望比劃的日子。 這些分支擴大了我在教學與導覽中的視野、瓜分了我更加所剩無幾的休息時間;不過同時,也刺激了我進入更深層的思考。教學應該怎麼更精準、師訓應該怎麼更有效、導覽應該怎麼更切中聽者需求;這些問題陪伴著我的白髮繼續生長,成為一種張開眼就一刻不閒的習慣。 但是我發現,因為持續地忙著消化眼前的工作、工作又持續地被排進行程裡,這些思考只能不斷被犠牲打斷。到最後,這些像是中了化骨綿掌的思緒讓我像魚一樣只剩三分鐘記憶。而當一件專業想得不夠深入、學得不夠透澈時,就逃不開手忙腳亂、徒勞無功的後果。更何況,我還有兩件。 所以去年底我先放了自己一場大假,完成一直以來想重拾的個人旅行。接著回來後我減少課時、調整導覽比例,決心留下更多時間給自己。有些同事知道後,以一種半羨慕半犯傻的眼神看我,覺得我跟錢過不去。說實在,我偶而也會這麼想自己;特別是想到要推掉別人

【零程度】之框架外的風景

替每個帶過的班級寫篇文章,好像成為慣例了。前些時間看到一位老師認真替學生做了影片,想到自己也曾經這麼被感動過,當下就理解地笑了。但如今想起來,屬於我那個感動的片刻不知為何卻不那麼真切了;或許是每幾個月就一次送往迎來的影響,或許,只是一種想更專注在眼前學生的自我隔離。 連續帶了整年同程度的班級,還能有什麼進步?說實在,剛揭曉自己又要帶零程度的時候,我的白眼大概翻到天邊的佛祖手掌心去了。不過往好處想,這種能夠讓你不斷重複練習的機會不是哪裡都有的。對於我這種不管帶幾次同程度的班,都會莫名其妙手癢東修西改的人來說,瘋狂連帶同程度根本就只是一種必經的工作日常。反正同樣程度的班都已經帶了好幾次,再多一次是會難到哪裡去? 所以,我就抱著這個心態走進了教室,然後發現自己又錯到天邊的佛祖手掌心裡去。班上的學生有2/3是重修的舊生;其他1/3的新生,全部來自泛華語圈。然而吊詭的是,新生明明掛著零程度的羊頭,骨子裡卻是一個比一個還要強。新一認真地自學了注音,新二動不動就冒出潮州話,新三更是全班裡口語最好語速最快的;就連語系最遠的新四,語音也硬生生比其中幾位舊生還好。 這個零,根本一點也不零啊! 第一堂課以後,我整個陷入某種莫名的焦慮之中。看著已經學過整學期內容的舊生,和眼下幾個既零非零的新生;究竟要怎麼安排課程內容、調整課堂節奏,甚至是練習的份量與難度?頓時間,原本已經做好的進度表和教學材料變成無字天書,腦袋空白到連自己的倒影都看不到。 不過帶狀班很難讓人放空太久,陣前換將也不是天天都搞得起的廝殺。考量新舊生的狀況,我決定先維持原本的步調完成基本的打底。一方面也讓舊生複習,順便觀察他們還記得多少再做打算。等到安穩度過前兩週,摸清楚每個人的學習狀況與不同組合的配對效應之後,才總算放下心交付給朋友幫忙代課。 回國以後,見到學生的開心和久違的教學氛圍著實讓我興奮了幾天。但難題出現總是猝不及防;就在這麼幾天裡,我驚訝地發現原先準備的教學內容已經失去挑戰性。學生進步的速度比過去幾期的班都快得多,整體能使用的口說話語也比其他技能突出許多。 站在白板前,我回想交給朋友的代課材料,一邊感覺著課堂裡的空氣。看著他們時而彼此調侃、時而又互相幫忙的景象,答案逐漸浮現上來。原本落在舊生後面的新生們,在不同程度的同儕刺激與互動之下,已經快步趕上舊生們的語言能力;甚至,全班似乎受到新三

出門,為了回家

出發前往黃刀時,除了極光團傳來的一張報價單,手邊其他什麼資料也沒有。兩隻人就這麼從溫哥華飛到所謂的西北首府,發現機艙門一開的禮物,就是兩分鐘從停機坪走進機場,來自大自然零下十幾度的熱情迎接。哆嗦之間,突然感受到自己踏上的是一個什麼地方。 幾天下來,在黃刀鎮的行程差不多算是定點移動。因為戶外實在太冷,每次從旅館出門前都要把自己全副武裝地包緊緊,因此除了晚上的極光看點之外,在鎮裡出門的目的只有唯二的覓食與採買。再加上本人到北國的第一天就中標感冒,病懨懨的狀態下當然哪裡也沒力氣去。 不過不知道是從哪裡開始的,我突然發現鎮上許多地方都堆著一些奇怪的石頭人。這些石頭人有的大有的小,特別是紀念品店或掛畫上,都可以找到這個站成大字型、沒有五官,兩隻手總是不一樣長的石頭人。後來忍不住開口問了幾個人,才知道原來石頭人本名叫Inukshuk,而且是當地原住民重要的標誌。 某個店家大概是被問煩了,沒等我問完就拿出一張A4叫我自己看。 Introduction of Inukshuk, Yellowknife 那天晚上回旅館和朋友玩直播;為了好理解,我把石頭人說成原住民版本的路標、稻草人和心靈慰藉。或許選用的比喻太表淺,但在老闆給的那張落落長的說明裡,石頭人的作用真的只有這三個。 試想,原住民在冰天雪地的大平原行走時,舉目遠眺一望無際,除了白雪和大樹,什麼都沒有。為了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、為了給像自己這樣迷茫的後人留下一些線索,旅人於是在路邊搭起了石頭人。藉著石頭人雙手的指示方向或在胸口特意留下的瞭望孔,指引後來者終點的方向何在。 而在廣褒的雪地裡獨自前進時,可能數週月餘都見不到一個同類。長時的靜默與單調的行走動作間,多少總是會感覺孤單寂寞冷。在身心狀態都處於低標之時,旅人停下腳步堆個石頭人自我鼓勵;想著在終點有某個人會這樣等著你,似乎就有了多一點前進的力量。 至於稻草人的作用,故事不夠浪漫就不說了。有興趣的自己查。 Way to Canon del Colca, Peru 在中南美旅行的時候,愈往人少的地方愈容易看見像照片裡的石頭堆。甚至在海拔三千多公尺的荒原上,望眼所及盡是壯觀到不行滿滿一片、高高低低的石頭堆。記得當時我無論怎麼看,都像是小孩在路邊玩疊疊樂玩到一半就落跑回家吃飯的半成品。一直到某個後來,我才知道那是一種祈